当前位置 : 首页 > 热点资讯 >详情

秦始皇平定百越有多艰难?这是秦军不回防的真正原因:热推荐

热点资讯 来源 :戏说三国 2023-02-01 21:01:32

现在网上很多评论家都在说,秦末,征伐百越的五十万秦军不回防秦国的根本原因是,秦始皇曾下过密令,为了中国的统一,禁止秦军回防。每次看到这里,都会不自禁地热血沸腾,为秦始皇的无私点赞。但遍观史书,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秦始皇曾下过这样的密旨,而且很难想象秦始皇有这么高尚。那么秦军不回防秦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?赵佗真的有能力挽救秦国吗?


(资料图片)

百越的历史情况

百越,泛指古中国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的各土著居民。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,百越的分布“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,百越杂处,各有种姓”。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一直到越南北部,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,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。

按照民族划分,百越可以分为六部分:于越、东越、闽越、南越、西瓯、骆越。他们以部落的形教居于丘陵河谷之间,生活习性与中原不同,语言也不与中原相通,族属繁多,种姓各异,所以称为百越。

百越气候炎热,环境潮湿,丛林密布,江河纵横,不便车马,而利舟船。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之际,越国崛起于东南,越名始为中原所知。实际上越国只是百越中的于越,而骆越,则主要分布于今越南境内。

以地理为界,百越可分成三个部分,一是越国所在之越人,与中国交往频繁,一度还称霸中原,即于越;二是活动在武夷山丘陵的越人,主要集中于今日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,分别称东越和闽越,又是可以互通,所以这里都称东越;三是活动在岭南的越人,以今日广东、广西两省为主,包括越南北部一部分,称南越。

商朝、西周时期,南越和东越与中原几乎没有什么政治上的交往。楚国崛起之后,对百越的影响首先保持在洞庭湖一带。春秋中后期,晋国为与楚国争霸,而传授吴国车战、耕作之法,让其从东面牵制楚国,这是中原文明对百越最早、最直接的影响,于越甚至达到称霸中原的高度。进入战国以后,吴起从魏国逃到楚国,楚国的政治影响开始达到湖南、江西之地。尽管吴起有“南平百越”之说,但可以肯定,楚国的政治影响还没有越过南岭。

战国中期,楚国吞灭吴越,在吴国旧地设江东郡,但没有在越国故地设郡县。越王的子孙散居于东南山区与海岛之上,“服朝于楚”,与楚国的关系,接近于一种政治上的依附,而不是行政管辖。其中一部,循着海岸线继续南下,与东越杂处。因此,东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,比南越要早些,也要深一些。由于南岭的地理阻隔,南越长期独立存在,不曾与中国有政治交往。

秦始皇统一之战,以南定百越最为艰难

秦始皇统一中国,分为了三个步骤,第一步吞并六国,第二步北逐匈奴,第三步南定百越,其中以吞灭六国最为巨伟,以南定百越最为艰难。

初期不顺

秦帝国平定东越之战比较轻松,无重大伤亡,而平定南越时,却付出了重大代价。

始皇二十五年(公元前222年),王翦灭楚,不仅征服越国故地,置会稽郡,也与南越发生军事接触。楚国所属的黔中、长沙、九江三郡,在长江以南、五岭以北,为楚人、越人杂处之地。王翦的任务是灭楚,当然不会贸然深入五岭与南越北战。王翦所征的百越之君,是越国子孙及洞庭湖以南的越人,东越和南越不在其中。

始皇二十六年,六国虽然已经吞并,但南方的闽越、南越、西瓯,北方的匈奴都还没有统一。秦始皇在北部采取守势,派蒙恬驻防北地郡,戒备匈奴,在南方则采取攻势,集中五十万大军,兵分五路,齐并南下,欲一战而定。

秦兵的攻击方向是:一、二路合击西瓯,三、四路合击南越,五路直取闽越。

第五路进军很顺利,没遇到什么困难,攻取闽越后,秦在此设闽中郡。然而南越、西瓯的战斗却很艰难。战斗初期,秦国兵团迅速猛插,很快夺得河谷平川等战略要地。西瓯、南越各部,在秦军的凌厉攻击之下,纷纷溃散,不得不撤离中心地带,退入两侧的山地丛林。他们没有服输,也没有退却,很快就组织起来,依托有利地形,以原始的游击战、麻雀战、扰袭战等形式,对秦军进行了顽强抗击,使其三年不得解甲休息。

越人的抵抗意志如此坚强,这可能是秦始皇事先没有想到的,他期待的速战速决未能实现。又因为粮草转运困难,速决战打成了持久战。于是秦人开始修建灵渠,好运送粮草,争取来日再战。

拉锯战

始皇二十八年(公元前219年),秦人开始修建著名的灵渠,也是继都江堰、郑国渠之后,秦人修建的第三大水利工程。这时已经是南征百越的第三年,《淮南子》载:“三年不解甲弛弩,使监禄无以转饷,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,以与越人战”相合。

在灵渠建造过程中,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。灵渠所在乃战略要冲,越人一方全力破坏、阻挠,秦军一方则全力建设、护卫。从选址开始,到秦朝瓦解,灵渠一直由军队保护。

标签:

精彩放送

返回顶部